中国专家绘制痴呆危险因素图谱 证实积极干预可大幅降低患病风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孙国根陈静)记者31日获悉,中国临床研究团队全面描绘了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探讨了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干预,可预防%-%的相关病例。这意味着不少痴呆病例可通过消除可调控风险因素来预防,此种方法即使在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也具有保护作用。
据介绍,痴呆是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多种认知障碍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基于目前全球大规模临床研究队列(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使用逾万名38岁至73岁参与者的210个可调控风险因素数据,对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筛选,并深入研究其联合作用。研究指出,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身体指标、共患病等可以减轻遗传带来的风险。此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
据郁金泰介绍,如今,缺乏有效治疗使得探索痴呆的可调控风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变得尤为重要。他解释,痴呆是一类多因素复杂疾病,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痴呆的单个危险因素,缺乏对危险因素的整体认识。这位专家认为,对多种风险因素的组合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可能比单个因素产生更多的有益影响。
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抑郁、睡眠等62个可调控危险因素与痴呆相关,涵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等6个类别。各类别危险因素越多,罹患痴呆风险更高。但通过靶向干预这些风险因素,%至%的痴呆病例可以被预防,其中生活方式和共患病的影响最大。即使在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良好的生活方式、身体指标、共患病等都与更低的痴呆风险有关。这说明,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会减轻遗传带来的风险。据悉,靶向干预是指对不同个体存在的可调控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精准干预。
据悉,郁金泰团队的研究,探索使用了一种非假设驱动的实验设计,同时评估了大量候选可调控危险因素和痴呆风险的关系,绘制了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这项大规模研究昭示了乐观的前景。在采访中,郁金泰倡导民众,应在生活方式、身体指标、精神心理因素等个人层面容易改变的领域都保持良好状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