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原到绿海的生态奇迹” 看母女“文学二重奏”的传承意义 当前速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徐翌晟) 以“从荒原到绿海的生态奇迹”为主题,河北作家张秀超、隋明照这对母女共同创作的散文集《塞罕坝的孩子》最近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昨天举行的线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当两代人书写同一场域的不同时代时,被平行放置的人物、动物、植物交融为动人的“文学二重奏”。这种奇妙的“二重奏”中蕴含的传承意义在当下极为重要。
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北部,三百多年前曾是草木葱茏的皇家猎场。后在清朝末年因大肆砍伐,退化为荒原沙地。自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铸就了塞罕坝从荒原变为林海的绿色奇迹。作为土生土长的塞罕坝人,张秀超以亲历者目光见证山乡巨变;母亲的所见所思,又传递到女儿身上,隋明照以新一代目光重新认识今日家乡的绿水青山。
与会专家对于二位作者立足生活、充满细节、情感丰沛的书写给予了高度肯定,将其称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创作。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特别分享了对《塞罕坝的孩子》一书所描绘的中国大地上“浑身带响”(衣服被汗水湿透结成了冰块)的建设者们的阅读感受。他指出,少年儿童出版社要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为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努力为少年儿童呈现更多辽阔中国大地上的鲜活故事。
高洪波、海飞、徐德霞、陈晖等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均指出,这部作品对主题类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儿童视角来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将宏大叙述内化于生活的精气神,是主题出版的极大突破。海飞对这部作品定性为“创造性非虚构”,认为《塞罕坝的孩子》在非虚构文学框架下,运用“见人见事”小说般的丰富表现手段,进行了大胆探索,非常值得肯定。作家关仁山、李朝全、刘建东等也指出张秀超对塞罕坝这一广为人知题材的独特开掘,是同主题下创作的重要而崭新收获。
《塞罕坝的孩子》透过明亮纯净的儿童视角,运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以及大量的动植物细节、劳动描写,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感受和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产生了“自然笔记”的奇妙效果。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少儿社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位,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出版小说、童话、科幻、纪实文学等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的原创作品,并在版权开发、融合发展上不断拓展创新。
标签: 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