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北电副校长俞剑红:电影学院要构建电影学派

北电副校长俞剑红:电影学院要构建电影学派

时间:2019-09-17 13:47:42 来源:搜狐娱乐

9月12日上午,“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民族国家记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与《电影艺术》杂志社共同主办,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何通过构建民族国家集体记忆,加深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向心力,并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主要议题包括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叙事方式、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电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历史观与英雄观、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世界战争电影的关系等。

开幕式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教授发表致辞。俞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革命历史电影是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重要内容,创作更多的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责任和使命。他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角度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不足之处。他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各位专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建言献策,发表真知灼见,为新形势下革命历史的题材中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接下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毕文宇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她在致辞中表示,在当下电影发展的新节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在塑造和传播国家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是可以着力推进创作的领域。她也诚挚的希望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这里获得更多的理论建树,为电影人创导出更多理论的参考和依据,助力未来更多的优秀、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精品电影的出现,助力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开始主题发言。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以“革命历史电影与国家形象”为题,结合习总书记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和要求中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分析当下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创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他指出,在当下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思路不清晰、不够文化自觉、缺少艺术自觉、美学自觉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有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和表达。深入的了解历史,通过历史细节来呈现历史的整体,用心、用情、用功、用工匠精神精雕细刻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他希望,通过召开此次研讨会,在理论上、批评上对今后的电影创作有一些前瞻性的引导,让电影创作能够与电影市场、电影观众实现无缝对接。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则在主题发言中谈到,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观众、审美、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革命历史电影也要针对这一变化要进行新的思考与创新。他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他强调要加强电影的时空,尤其要把历史的空间梳理清楚、描绘清晰,用影像表达从而建构当下的民族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持续性。第二,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创新表达,要塑造丰富多彩、多元阶层的人物。第三,则是事件方面的创新。除了以前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事件之外,也可以表现像是民族解放、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团结等各种事件。在事件的叙事方法上,可以建构新的、符合00后欣赏习惯的情感表达。

开幕式与主题发言环节皆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主持。贾磊磊指出,国家记忆一直是中国电影学派特别关注的焦点,本次会议以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为对象,通过对它的叙事方式、美学、价值观、与世界战争电影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电影铭记历史,如何抒发民族情怀,如何建构国家记忆。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副部长王海洲则以中国电影史的角度观照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主要谈了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当下的影像、数码时代语境不仅会推动学术上新的探索,同样也为超越常识性的历史认知提供更多可能性。第二,从整个宏观的意识形态来分析,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之所以获得高度重视,更多的是为了印证新中国政府执政的合法性。第三,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像与国家民族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影像无论从历史感还是现实感层面,都为当代人认知过去奠定了相应的叙事支撑与历史逻辑。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期刊编辑部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谭政则围绕着“中国革命历史影片情感叙事和空间叙事的转向”这一命题,对整个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做了一个梳理。他着重探讨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在情感叙事和空间叙事方面所进行的几次重要的策略转向。他认为,中国革命历史影片作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紧随时代的审美需求调整叙事方式,从而更贴近观众;还应该善于参与世界秩序话语的建构,从而更好地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顾问王志敏发言意在辨析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的具体含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首先,中国革命历史问题在当前中国国家建设和电影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第二,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艺术表现和传播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即艺术表现和传播导向的选择性方面。第三,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问题的特别困难性。法国学者朗西埃强调了美学含义在艺术上的政治特色,提出的“可感性分配”(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思想可能有助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赵宁宇则主要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英雄观”这一命题进行深入剖析。他结合自身创作经验,简要梳理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创作过程中“英雄”的历史演变。他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英雄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事件的重大关头,英雄挺身而出,用热血写就苦难辉煌。无数英雄,铸就了中国革命的历程,成为革命历史电影的典型人物。在新时代,用现代电影语言塑造英雄形象,形成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英雄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陈阳的发言中认为,从电影的文化功能来看,电影面对的是人类历史、现在和未来。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落后于欧美,我们在追赶欧美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将视野框定在西方,以至于模糊了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欧美外显、奢华不同,我们的文化重质朴、尚含蓄,但消费时代却正在改变我们的美学趣味,同时也对历史和文化记忆得传承起消弭的负面作用。电影构建民族历史文化记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所表现的必然带有质朴美学特点,如何与当代青年人的美学观进行对接,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陈林侠则认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包括如下层面:一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其核心是民主、共和的建国历史;二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集体记忆,其核心是具有重大社会、时代意义的事件;三是个体的成长经验,其核心是融入时代、社会的个体记忆。对于电影建构民族国家历史记忆来说,需要获得一种特殊的叙述对象,并由于叙事艺术的媒介特征,应当展示出微观叙事、辨证叙事、形式叙事等“如何说”的艺术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毛尖以“七十年的银幕青春和国家记忆”为题,聚焦五个时间段: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个世纪之交,以及当下,通过梳理这五个时间段的青春关键词,描述一个未来时态的青春表达如何成了将来过去时,成了“终将逝去的青春”,包括曾经被超克的爱情如何历经话语变迁,最后提出重新想象青春和重新发明青春的重要性。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刘永宁认为,“英雄主义”表述是所有战争电影的核心价值诉求,中国革命历史电影“英雄主义”的精神基础可以归纳为“革命理想与阶级抗争”;其类型可以概况为“史诗化的群体英雄主义、典型化的个体英雄主义和人性化的缺陷英雄叙事”;在电影叙事策略上表现为由“人”到“神”的历史表述,其美学特征为“革命现实主义——伦理英雄主义(中国式人道主义)——技术主义史诗大片”,这一美学走向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时代发展与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潘源则以“电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为题,辨析了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诉求方面的差异使两国的战争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两者的英雄观、叙事主题和艺术表现方式各有侧重,分别建构着属于各自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通过对中美两国战争片的不同特色进行分析,试图为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彭流萤试就“电影艺术中的想象力与史诗作品的史实择取和组织战略”作一个简略的阐述。她在发言中指出,历史电影的想象力会务求使已经消失的事物“复活”,或者使正在逐渐消失的事物具有持久性。在探究个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变化时,大量的革命历史电影编撰都要求对细节再现忠实性的把握。

本次研讨会各位教授、学者、研究员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民族国家记忆”展开热烈讨论,会议既有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历史梳理,也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了电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历史观与英雄观,充分思考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世界战争电影的关系。此外,本次论坛还立足于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立场,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系列议题的讨论,站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利益的制高点上,为今后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建言献策,为电影人提供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

标签: 电影学派 北电 俞剑红

分享到: